https://appatt.sznews.com/guangming/files/Uploads/thumb/1650616695.JPG2022-04-23 08:00:00
早安•光明|岁月留声:芝兰书室(上)

早安•光明|岁月留声:芝兰书室(上)

光明融媒客户端2022-04-23 08:00:00

寻找光明记忆20224111512511.gif

这是第766份早安光明


各位听众朋友们周末好,感谢关注由光明融媒客户端出品的《早安 光明》,每天早晨八点为您提供精彩纷呈的营养早餐,与您一起走过繁花似锦的光明。

今天的《岁月留声》节目,我们带您走进光明区芝兰书室。



前往塘家社区的那天,我并不知道这里也有书室。

塘家社区位于公明办事处南部,东起塘家新村,北至光明大道,临近光明区管委会和光明城高铁站。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产业配套、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,使得塘家片区成了光明区的引人入胜之地。社区可寻访的历史古迹不多,居民们从各地迁来,组成一个多姓氏大家庭。据了解,约250年前,塘家的张姓居民从东莞迁此建村,比唐姓晚一点。发展到现在,塘家社区有唐、曾、叶、蔡、张、麦等13个大姓,是光明区本地姓氏最多的社区。这些居民大多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从周边的各个村落迁徙而至。


老房里长出榕树-赖远美.jpg

老房里长出榕树 赖远美/摄


塘家,原名“唐家村”,因本地居民多姓唐而得名;2004年改为塘家社区,该社区有唐家与张屋两个自然村。

塘家的历史可追溯到300多年前。当时,唐姓村民从广东紫金迁此建村,命名为“唐家村”,据史料记载,宋代晋昌唐氏随宋室南渡,定居江西宁都,后迁广东潮阳、大埔、紫金等地。塘家本地居民唐爷爷笑着说,其实塘家有很多姓氏,现在唐姓居民也不算多,没有太多的历史古迹可以考究,听父辈说过,他们唐姓家族是从紫金迁来的。

塘家社区还有张屋村,顾名思义,因为本地居民以张姓居多。

相对于光明区的其他单姓社区,社区内仅存的姓氏祠堂是镇廷曾公祠。很可惜,该祠堂已经荒废,贴上了危房标签,里面杂草丛生,残迹斑斑。


塘家旧村-赖远美.JPG

塘家旧村 赖远美/摄


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,我来到了塘家旧村。旧村里都是老瓦房,鲜有本地居民居住,如今住在里面的都是外来务工者。一位老人介绍:“这些瓦房就是最老的建筑了,大约有100多年历史,我们以前小时候就住在老房子里面,邻里关系很好,我们一放学就在巷子里追来追去……”虽然那时候很贫穷,但老人很怀念小时候快乐的时光。老瓦房已经破旧不堪了,但它们承载了老一辈的童年记忆。

老人回忆说,改革开放前,村里主要以耕种作业为主,种植水稻、甘蔗、荔枝、番薯、花生。改革开放后,工业经济在塘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,现在社区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变化,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已基本实现城市化。老人家早在十几年前就搬出了旧村,住进了新房子,但偶尔还是会回到旧村走走,忆起当年的日子,也是别有一番滋味。




以上就是今天的《早安光明》节目,感谢收听!下一期,我们将带您继续了解光明区芝兰书室,敬请关注。


编辑:李珊

录制:崔赀歌

后期制作:游高聪  视觉设计:贾佳

校审:崔赀歌 刘株明 


往期精选
01
岁月留声:德淳书室(下)
02
岁月留声:德淳书室(上)
03
岁月留声:农科大观园(下)


TIPS


《早安·光明》是什么


《早安·光明》是由深圳市光明区融媒体中心精心打造的媒体融合品牌栏目。

每天早晨八点,以轮盘式资讯类、分享类、文化类精品节目,陪伴市民走过繁华似锦的光明。

目前,栏目已播出760余期,并作为新华网客户端热度栏目同步推送,全网总收听量突破1000万



我们长期接受投稿


为更好地讲述光明故事、传播光明声音,现开展《早安 光明》节目征集,以作品投稿→内容审核→自行录制的流程进行。作品一经发布可按照相关规定发放100元稿费

征稿内容:包括但不限于与光明区相关的奋斗故事、暖心事迹、旅行记忆、美文分享……

投稿方式:作品文档+作者姓名+联系方式(微信号)发送至邮箱gmrmapp@126.com(节目组审核后,会及时与您联系)。



责任编辑:  吕诗琪

免责声明:光明融媒客户端的所有新闻报道及文章,均按相关的法律规定要求免责。 查看完整声明

免责声明
close